首页

女王龟头责

时间:2025-05-29 20:17:53 作者: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气候保险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几何? 浏览量:77011

  澎湃新闻记者 胡志挺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愈发频繁且强度不断增加,还给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冲击。

  “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和全球碳中和目标的推进,气候保险正从传统财产险的补充角色演变为独立增长极。其通过创新风险转移机制和嵌入低碳转型逻辑等,既为财产险市场开辟新增长空间,也推动行业服务模式重构。”近日,太保产险副总经理李超在第二十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期间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谈到,气候保险专注于极端天气事件(台风、洪涝等)的专项保障,填补了传统财产险在气候风险精细化管理中的空白。

  简单来说,气候保险是一种基于气候条件变化而提供风险保障的保险形式。以天气指数保险为例,这类保险把一个或多个气象条件,如气温、降水、风速等对农作物或其他承保对象造成的损害程度进行指数化处理,每个指数都对应着相应的产量和损益情况,保险条款以这些指数为基础。

  慕尼黑再保险于今年1月发布的2024年自然灾害损失记录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范围内自然灾害造成的总体损失约为3200亿美元,同比增长19.4%,其中保险损失约为1400亿美元,同比增长32.1%,且2024年的总体损失与保险损失经通胀调整后远高于过去10年及过去30年的平均水平。就保险损失而言,93%的总体损失与97%的保险损失与天气灾害相关。

  虽然天气灾害给保险业带来了不小的损失,但这也恰恰说明保险业在助力气候风险应对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中的重要性。

  据李超介绍,2024年,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4011.1亿元,且以气象灾害为主,推动了农业、新能源、基建等行业对气候风险管理的刚性需求。政策层面,我国通过绿色金融、巨灾保险试点等政策支持行业发展,农业保险的中央财政补贴高达547亿元,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更是明确提出要“发展气候保险”。

  李超向澎湃新闻表示,与传统财产险相比,传统财产险侧重静态资产风险,气候保险则更关注动态气候风险。同时气候保险将推动使用卫星遥感、大数据、云计算、巨灾模型等技术,推动行业整体风险管理能力提升。

  谈及当前气候保险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李超指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数据与技术瓶颈‌,气象观测覆盖率和跨部门数据共享不足,导致风险评估精度低,动态建模能力弱;二是‌产品供需失衡‌,传统气候保险服务效率低、赔付慢,中小微企业和居民的定制化产品供给不足,参保率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三是‌风险分散机制不够完善‌,再保险市场发育不足,财政依赖度过高,巨灾风险证券化等金融工具应用滞后。此外,政策执行存在补贴机制粗放、强制参保立法推进缓慢等问题,制约行业从政策驱动向市场化转型。

  不过,在他看来,气候保险未来发展也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技术深度融合‌,通过卫星遥感、物联网和AI建模等科技实现风险监测的精细化,支持更精准的产品定价和风险预警;二是‌产品结构升级,碳汇保险、绿色项目中断保险、新能源发电量损失保险等创新产品将得到进一步发展,气候指数型保险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三是‌风险分散机制创新‌‌,巨灾债券、气候衍生品等金融工具将加速普及,支撑气候保险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韩国总统尹锡悦弹劾动议案未通过 中新社记者现场直击

2023年线上异地转接流动人员人事档案74.33万份,在线查询核验就业创业证4461万人次,线上办理失业登记申请221.18万笔,方便劳动者获得相关就业帮扶。加快推进“互联网+”公共就业服务,开通了“就业在线”“事业单位招聘”“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求职登记”等线上服务,支持招聘求职、就业见习。

新华社快讯|习近平:中法应坚守建交初心并为其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他又指,香港需要盛事吸引过夜客,来港不只看展览,可能到中环或附近地方四出游玩,所以需要更多有规模、更有质素的盛事,令客人留港时间延长。

郭宁宁任福州市委书记

这个“五一”假期,吉林有很多像刘诗涵一样的城市居民,放弃长途旅行,畅享短途“山野菜旅游”的惬意。在吉林,盛产野菜的乡镇也一跃升为“打卡地”的“顶流”。

前十月台湾接大陆及香港订单同比增5.4%

“从小对古装剧兴趣浓厚,老是把床单披在身上模仿长袍,如今真正圆了梦,成了小朋友眼中‘披床单’的那群人。”李金芝将自己的职业历程视为“追梦”。2018年,她辞掉了朝九晚五的行政工作,摸索汉服妆容搭配知识,成为一名汉服妆造师。她将《中国图案》《中国衣冠》等书籍放在化妆台旁,没有工作时常常翻看,给自己储备更多专业知识。凭借热情和努力,她逐渐积累了自己固定的顾客资源。

全球智慧物联网联盟(GIIC)第一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暨第二次会员大会圆满召开

上海4月14日电(记者 陈静) 从《关雎》到《凤求凰》,从《阳关三叠》到《大江东去》,从《声声慢》到《春花秋月何时了》再到《忆秦娥恒山月》……多位身着不同朝代服饰的歌唱家在“上海之春”舞台上,用美声演绎古诗词之美,在露华春韵中,一股清新而不失庄重的气息扑面而来。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